一、疗法概述:
中西医结合免疫疗法,是把祖国传统医学(中药秘方汤剂,经络、穴位给药技术等)与西医、西药融会贯通,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既可使肝病患者机体得到全面调理,从根本上消除肝病之源;又可使肝病炎症得到有效控制,同时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是肝病康复的必由之路.
中西医结合免疫疗法是综合中西医两派理论之长独创出的一种特色疗法,该疗法主要以"抗病毒、增免疫、保肝护肝、抗纤维化"为基本目的,抓住肝病病毒的复制机理通过免疫重建,获得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达到抗病毒目的从而使病情康复.
二、中西医结合免疫疗法理论依据
1、中医对肝病的发病机理阐述
中医认为肝病是湿热相交,侵入肝脏,相互搏结导致肝脏病变,进而影响人体全身的机能,使阴阳失衡,免疫功能失调,从而引发肝病,因而其治疗原则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理攻下、补气养血、扶正固本等为主,侧重于"守"(保肝护肝).
2、西医对肝病的发病机理阐述
西医研究发现: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由血液进入肝细胞后,与肝细胞核内染色体整合在一起(犹如搅合的蛋清和蛋黄,分不清彼此),并在肝细胞内复制、繁殖,引起肝脏一系列病理变化,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基于此,专家认为清除病毒是主要治疗原则,侧重于"攻"(清除病毒).
3、综述:中西医结合免疫疗法同时兼顾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因",通过肝病治疗仪、低频脉冲技术、穴位经络技术、独家秘方汤剂等综合手段来实现疏肝、理气、健脾,激发脾脏活力,提高机体免疫,将中医的"扶正祛邪"与西医的抗病毒双管齐下,打破免疫耐受,提升清除病毒的效果,并防止病毒的复制,比较终完全清除病毒.
三、中西医结合免疫治疗原则
1、中医辨证
根据单一病毒性肝炎,还是合并脂肪肝或肝硬化等,采用兼顾降脂祛炎,抗纤软坚主次配合的治疗,比较大程度的达到药物有效浓度,实现改善肝脏功能,迅速清除病毒的目的.
2、西医调节免疫
打破免疫耐受与控制免疫亢进同时兼顾,防止肝细胞受损,清除病毒,修复受损肝细胞.
3、中西医结合免疫
通过整体与局部的兼顾,分步骤清除肝炎病毒的血清阳性标志物及病毒基因DNA,使其凋亡,并进一步巩固疗效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四、中西医结合免疫疗法在临床中的实践
五大步骤让肝病轻松康复
1、药物选择
依据病人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为每位患者制定出个性化治疗方案,其中中药剂型包括:汤剂、中成药、中药输液等;独特的中西药配方具有副作用小,不伤肝,治疗效果稳定的优点.
2、免疫激活
采用双向免疫调节,综合应用德国高氧技术及经络穴位技术促进T淋巴细胞转化及增殖,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肝病患者机体的抵抗力.
3、疏通经络
根据中医人体奇经八脉理论(人体体表经络与人体脏器息息相关),采用肝病治疗仪、低频脉冲治疗仪对肝脏所属体表经络进行疏通,达到对人体脏器的反射、调节作用,增强人体免疫能力.
4、穴位给药
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采用穴位注射方法,对相应穴位施予悉心调配的中药,药效通过经络直达肝脏,达到疏通经络增加肝脏血流量,促进肝细胞新陈代谢,达到排除肝炎病毒、加快受损肝细胞恢复以及肝细胞新生等目的.
5、利胆退黄
因人因病而异,采用中西医药物组合,通过独家特制的配方和剂量,有效排除体内毒素,并具有独特的利胆退黄作用.
五、"中西医结合免疫疗法"治疗肝病的效果
绝大多数肝病患者经"中西医结合免疫疗法"治疗后均可获得较好的近、远期疗效,主要效果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大部分患者短期内临床症状改善,食欲、体力增加,精神状态改善,疼痛减轻;
2. 抑制病毒复制、促进肝功能改善,部分病人出现HBeAg转阴或HBsAg消失;
3. 慢性肝病患者的检测标志物改变,尤其ALT、TBIL好转或者恢复正常,白蛋白升高,肝功能好转.
4. 患者免疫功能显着提高,抗病能力增强;
5. 科学的药物配比能有效的避免耐药性的发生,效果持久;
六、"中西医结合免疫疗法"在河南省医药院开展情况
科研组在完成六五、七五、八五国家攻关课题时,曾观察了大量肝穿病例,揭示了慢性肝炎辨证分型(中医)与肝脏病理及其胶原含量(西医)的关系(附后),为中西医结合免疫疗法治疗肝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实践,对战胜肝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河南省医药院专家团队在肝病发病机理的研究基础上,摸清用药规律,进而对各治疗方案进行临床实验研究,取得成功后再在临床推广应用.临床实践中验证,"中西医结合免疫疗法"对各种肝病患者均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河南省医药院该疗法的各种治疗药物方剂(单一药物和药物联合)均经过循证医学的检验,和相应的配套技术联合应用,疗效远远高于目前单一药物治疗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了慢性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免疫耐受问题,受到了广大肝病患者的欢迎和好评.
例如,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采用中西医结合免疫治疗,不仅能提高治愈率,而且可减少合并症及副作用,缩短康复的时间.
河南省医药院根据病人所表现的主、次证,将所有病例分为5种证型: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通过长期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河南省医药院发现:
1、脾肾阳虚型、肝郁脾虚型和湿热中阻型患者炎症活动度和肝纤维化程度比较接近,其病变程度属于轻、中度慢性肝炎,其病变处于疾病早、中期.
2、肝肾阴虚型和瘀血阻络型患者炎症活动度和肝纤维化程度较重,其病变多属中、重度慢性肝炎,正邪交争,久病伤阴,久病入络,其病变已发展到中、晚期,正向肝硬变过渡.
3、通过肝脏病理检测,慢性肝炎阶段,湿热中阻证患者Ⅲ型胶原轻度增生,其余各证型增生较大(近2倍),I型胶原含量则随着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而逐渐增高(可达到正常的5倍),预示着慢性肝炎早、中、晚期由实致虚,又由虚而实的发展变化过程.
对此,河南省医药院把抗病毒、抗纤维化治疗始终贯穿于慢性肝炎的整个过程,在疾病的早期就阻断肝纤维化的发展进程,取得了较常规治疗理想的效果.如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脾肾阳虚等证型的患者,在"辨证""辨因"论治的同时,辅以活血化瘀通络之品,效果明显.
备注:中西医结合免疫治疗绝不是中医、西医轮流地看,混合地治;它的精髓是在坚实地掌握国际先进的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上,再结合使用我国传统医学(中药秘方汤剂、经络、穴位等)治疗,真正达到源于西医,高于西医;源于中医,高于中医.
附:慢性肝炎辨证分型与肝脏病理及其胶原含量的关系
一、标本
攻关课题组观察的400例患者,其中男性256例,女性144例,年龄16——67岁,全部病例HBeAg检测阳性,HBsAg携带史超过半年,人院时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根据病人所表现的主、次证,将所有病例分为5种证型,即湿热中阻型139例,肝郁脾虚型117例,脾肾阳虚型64例,肝肾阴虚型43型,瘀血阻络型37例.
二、结果
1.辨证分型与肝脏病理分组、分期的关系 见表1——2.
从各证型炎症活动度(G)和肝纤维化程度(S)构成比看,其分级和分期情况成正相关,均表现为脾肾阳虚<肝郁脾虚组<湿热中阻组<肝肾阴虚组<瘀血阻络组.
表1 各证型组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情况(n)
表2 各证型组患者肝组织肝纤维化程度比较(n)
2.2 辨证分型与肝组织病变程度的关系 见表3.
Х2检验表明,脾肾阳虚组和肝郁脾虚组,瘀血阻络组和肝肾阴虚组慢性肝炎轻、中、重程度构成比无显着差异(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
表3 各组患者慢性肝炎轻、中、重程度分布情况[n(%)]
3.辨证分型与肝组织中I、Ⅲ型胶原含量及I、Ⅲ型胶原比值的关系 见表4.除正常组与湿热中阻组,肝郁脾虚组与脾肾阳虚组,瘀血阻络组与肝肾阴虚组I、Ⅲ型胶原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各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0.01).
表4 各组人员肝组织 I、Ⅲ型胶原含量及其比值(x&viewmn;s,μm2)
备注:文中的部分资料和数据参考了《中华内科杂志》(1995、11、788)和《中医杂志》(1992、5、39)